皇家的族谱叫什么(叫玉牒)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0-31 01:06:30 浏览量:0

玉牒是指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典册以及佛道之书等,特指皇族的家谱。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从皇帝到百姓都重视自己的家谱。下面我将向您介绍一下关于清代玉牒的一些情况:

清代现存的玉牒有1070册,记载翔实,装帧华丽,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纂修玉牒是爱新觉罗家族维护其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顺治九年(1652)设立了宗人府,负责管理爱新觉罗家族的属籍,并编修玉牒。顺治十三年(1656)又在宗人府下设立了专门的玉牒馆,负责玉牒的编修工作。从那时起,每隔10年就会开馆一次进行修订,修订完成后便会闭馆,成为例行事务。馆里有正、副总裁来管理事务,没有固定员额,皇帝会从宗人府的宗令、宗正以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和内阁学士中任命人员。

每次修玉牒时,首先由宗人府上呈请旨意,皇帝亲自选派玉牒馆的正副总裁。他们会根据每年的登记记录,整理黄册和红册中所记录的皇族人口信息,并按支系和辈分一一排列,起草玉牒的初稿。初稿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帝系玉牒,特指将皇帝的直系单独编纂成册,内容相对简单。从肇祖开始记录到修纂时当代的皇帝,只收录皇帝本人及其皇子。每一代皇帝及其皇子占据一页。

第二类是宗室玉牒,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为本支,将其直系子孙称为宗室。详细记录了显祖后裔的繁衍情况。

第三类是觉罗玉牒,显祖的伯、叔、兄、弟视为旁支,他们的子孙后裔被称为觉罗。记录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后代的繁衍情况。

按照格式,玉牒可分为竖格玉牒(又称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种。竖格玉牒每页有15行竖格,按辈分顺序详细记录宗室和觉罗的情况。横格玉牒则每册格数不等,通常有11至18个。通常每一个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在卷首的第一个横格,而其子孙后裔则按照辈分递降。

玉牒所记载的内容主要包括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以及岳父姓名、职衔等。在皇帝这一部分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如被立为皇太子的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生母姓氏和徽号,以及后妃晋封等。而皇族女子则不会被列入横格玉牒中,而是会被记录在按辈分编修的竖格玉牒中。

玉牒上使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进行抄写,现存的玉牒用朱墨书写,而已经去世的人则使用黑墨书写。编辑完成后,会呈交给皇帝审阅并亲自批准。顺治时,玉牒会抄写成三份,分别供皇史宬、宗人府和礼部保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开始改为抄写成两份,其中一份存放在皇史宬,另一份则存在盛京敬典阁,而底本则装订成册,存放在宗人府中。在清朝一代中,共修订了玉牒27次。后来于1921年,溥仪组织人力进行了最后一次补修,共进行了28次修订。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商务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