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怎么被研究出的(风筝的由来和历史简介)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0-31 01:05:56 浏览量:0

在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人还发明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神器”,例如斧头、餐具以及项链等。这些小物件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工艺的不断发展,才逐渐完善并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无论是实用性、观赏性还是娱乐性,古人的智慧总是无穷的,高手总会不断涌现。风筝是我国最早的发明之一,虽然它的名气远不及四大发明,但它却是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娱乐工具。尤其是在春天,放风筝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活动。

风筝经常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成年人和孩子们手中牵着长长的风筝线,看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风筝,总会给人们带来无比的愉悦。那么风筝最早是如何被研制出来的呢?古代的风筝与现代的风筝有何区别?它最初的功能是娱乐休闲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神奇的玩意是如何被中国人研究出来的!

木风筝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演进

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制成的,形状也与现在的风筝不同。根据历史记载,古代风筝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发明风筝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发明了风筝,他花费三年的时间用木头制作出了一副鸢形的风筝,并试图让它飞上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制作了这个鸢,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结果飞上天空只持续了一天就坠落了。

可以看出,古代风筝当时还被称为“鹞”,而且是用木头制成的。制作过程非常冗长复杂,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飞起来。最初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用途,类似于后来的飞鸽传书,只是为了将信息传递给对方。

竹风筝

后来鲁班使用竹子改进了墨子的风筝材料。

根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不能发出声音的称之为“纸鸢”,而能够发出声音的则称之为“风筝”。

随着隋唐时期造纸业的发展,民间开始使用纸来制作风筝。到了宋朝时,风筝已经不再具有功能属性,成为人们户外运动的一种娱乐工具。

北宋时期,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其中,“鸢”指的就是风筝。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描绘了放风筝的生动场景。

各种各样的风筝

当然还有几个关于风筝起源的传说,但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例如有人说风筝最初是韩信发明的,还有《诗经》中的“何蓑何笠”描写了风筝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使用。还有一种说法是风筝最初是从农民头上的斗笠演变而来的,还有“树叶说”、帆船说、飞鸟说。

①斗笠说

据说有一天,有个农夫在耕种时,突然起了大风。农夫戴着斗笠,随着大风远去,但是斗笠的绳子还在农夫手上。农夫紧紧抓住绳子,追着斗笠跑,但只要他抓得紧一点,斗笠就会下来。农夫觉得这非常有趣,于是开始给村民表演“放斗笠”,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放风筝。

树叶风筝的雏形

②树叶说

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如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很早以前,他们无意中发现树叶随风飘舞,觉得这非常有趣,于是开始使用树叶制作风筝。即使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坚持“放风筝”,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预示“喜庆”的活动。

③帆船说

在“靠水吃水”的年代,船只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的生存必需品。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作品《庄子逍遥游》中提到了大禹时代人们在船上装上帆,利用风力前进的原理,人们由此发明了风筝。

鸟类形状的风筝

④飞鸟说

根据我国古代历史书籍的记载,风筝大多呈现飞鸟的形状。有人推断风筝的发明受到了飞鸟的启发。风筝象征着对鸟图腾的崇拜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愿望和追求在各种各样的风筝中得到体现。

尽管风筝的起源问题无法通过文献考证加以证明,并且考古出土也没有相关的文物,因此目前无法确定风筝起源的确切答案,但制作风筝这门传统手工艺术作为民间文化和生活的载体,所体现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确实是具体而清晰的。

各式各样的风筝

历代国家风筝用途

风筝发明后曾被用于战争、侦察和科学实验。

战争记载:四面楚歌

根据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的历史,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时,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制作风筝,上面套上竹笛,迎风作响(也有一种说法是张良用风筝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典故。

侦查:侦查地形

古代人曾将风筝用于军事侦察,除了作为侦查工具外,还有历史记载风筝被用来进行测距、越险和载人等。

科学实验:西方科学实验

西方世界中,风筝的普及与发展是与西方科学相结合的结果,即风筝起初被应用于一系列的科学试验。风筝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其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非常相似。

高空起飞的风筝

拉动风筝的绳子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仍展示着中国的风筝,比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上醒目地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将中国的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风筝在历代民俗中的意义

在民间中,风筝主要用于消除灾难和娱乐。从唐代开始,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风筝艺术的发展和民间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兴起推动了纸糊风筝的流行,加之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风筝逐渐与民俗相融合,成为民间百姓的娱乐工具。

古代的孩子放风筝

唐代诗人路德延在他的《小儿诗》中记述了许多种儿童游戏,其中放风筝是其中之一,诗中写道:“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此时风筝的形状开始变小,并且出现了能发出声响的风筝。

风筝不仅成为宫廷和贵族的消遣物品,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词的对象。许多诗词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中唐诗人元稹在他的《有鸟二十章纸鸢》一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筝是吉祥的象征

晚唐诗人高骈在他的《风筝》一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宋代时,风筝的传播更加广泛。从宋代的文献中可以得知,这个时期风筝的主要功能是娱乐。传说北宋时,皇帝徽宗赵佶主持编纂了《宣和风谱》,其中多次记载了帝王和贵族赏玩风筝的盛况。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商务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