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的意思文言文翻译(比喻什么)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字面意思是需要用刀将深入骨头的毒刮除,才能完全治愈疾病。这个比喻现在常用来表示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来清除组织内部的问题,以保持整个组织的健康。
《三国演义》中以关羽为主角的这个故事非常出名,得益于作者罗贯中以巧妙的笔法将其描写得非常生动,将关羽展现为一个完美的雄图形象。
第七十五回的《三国演义》题目即为“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在关羽驻守荆州期间,他不仅成功震慑了觊觎荆州的东吴势力,还在面对曹魏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进攻,特别是借水淹七军一役,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声威大震,甚至让曹操心生惧意,想要迁都来避开关羽的威胁。
在关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也受了伤,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的弓弩手射中,右臂中箭,当时关羽身受重伤,落马在地。
关羽并没有撤军,因为他看到战局的有利,众人发现关羽中箭后的右臂肿胀,不能活动,虽然判断箭头上有毒,但却没有好的医生在附近。就在这时,神医华佗突然到来。华佗确定治愈的方法需要切开伤口刮除骨头上的毒素,但他担心关羽无法承受手术的巨大痛苦。
关羽毫不畏惧,甚至拒绝使用辅助工具,他喝了几杯酒,一边继续和马良下棋,一边伸出手臂让华佗开始手术。
手术过程充满了恐怖,“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须臾,血流盈盆”。虽然旁边的众人都被吓坏了,但关公却依然谈笑自若,喝酒吃肉,一点也没有痛苦的表情。
最终,华佗将毒素全部刮除,敷上药,缝合伤口,治疗完成。而关公竟然能够笑着站起来,还告诉周围的将领,右臂已经恢复了灵活度,一点也不疼痛。
为什么后人会把关羽视为神人呢?至少《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就非常神奇!
实际上,《三国志》中对该事件的记载更加客观。关羽确实中箭,但是中的是左臂,而且箭伤也已经痊愈,只是在阴雨天会感到不适,这更符合事实。乌头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中毒后几分钟就可能致命,不可能等到多天后才通过刮骨去除全部毒素。
现代医学界认为,关羽所展示的是骨髓炎的典型症状。箭头上没有毒素,但是刺破的伤口很深,细菌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伤口表面已经痊愈,但是胳膊上肌肉和骨头的坏死组织并没有清除,为了防止感染继续扩散,即使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处理死骨和骨髓腔内的炎症组织。
即使是《三国志》中的记载也存在夸张的成分。直接手术治疗会导致感染问题很难解决,而且由于我们缺乏人体解剖的知识,直接剖开手臂并避免损伤复杂的神经和血管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关键的是,史书记载说血流了很多,溢出了盆子,成年人总血量只有5000ml左右,快速失血超过30%可能会危及生命,即使慢慢失血超过2000ml,也可能导致休克。关公能够一点也不改变表情,谈笑自若,看起来相当不正常。
我们需要英雄,考究推理并不等于推翻关羽忠勇无双的高大形象。
有趣的是,从关公开始,后世的历史书籍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英雄人物刮骨、割骨、破骨的壮举。
据《北史》记载,北朝西魏时期长孙子彦曾经坠马折断了臂骨,肘部骨头突出了一寸多,他让人破开肉体将骨头锯掉,流了很多血,但他依然谈吐自如,有人评价说比关羽还厉害!
而《宋史》也曾记录:北周大将赵匡胤在攻陷寿春时,差点被城内的弩箭射中,幸亏有牙将张琼挡箭,巨大的弩箭头射入大腿骨中,无法拔出。张琼于是喝了不少酒,然后直接切开骨头取出箭头,流了很多血,但他表情自若。
忠勇值得钦佩,不过这些过程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可能源于三国的故事一直被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