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恭是什么意思(是大便还是小便)
"恭"是一个褒义词,通常用于表达谦逊、恭敬有礼的意思。然而我们都知道,古人把上厕所称为"出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着这样一个褒义词和如厕之事联系起来的呢?
这还得从古代的科举考试说起,自隋炀帝创立科举考试的制度后,科举便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无数普通人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可以说,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对于科举考试都是非常重视的。最初,考场的样式是一个考生一个小房子,被称为"好舍"。
考生们就在号舍中进行答题,考试期间考生不得离开好舍。那他们是如何解决内急的呢?在每一个好舍中都被放置了一个便桶。
当然这个便桶只能解决考生的小解之急,且不说这小桶能不能大解,就算能大解,那么小小的好舍里弥漫着的臭味对考生是一种折磨。
那么碰上大解怎么办呢?可以说相当麻烦了,和今天的高考一样,参加科举的考生若想大解也需要考官陪同一起去。
然而到了元朝,情况逐渐变得人性化起来。为了方便管理,考场中设置了"出恭入敬牌",答题期间如果你想上厕所,就要申请领取这个牌子,将其托在胸前到指定地点解决。
不难理解,"出恭入敬"的字面意思是让考生出入考场要恭敬,遵守考场纪律,保持安静。
而且每一次科举,为了表明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皇帝通常也会到考场巡视。"出恭入敬"也是为了表现对皇帝的敬意以及对科举的敬意。
虽然"出恭入敬"的牌子和上厕所没有直接关联,但由于在考场中出入者都有上厕所的需求才会用到,
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后,人们便约定俗成地把"出恭入敬"与如厕对等起来了,而为了方便口头的表述,人们便将如厕简称为"出恭"。
慢慢地,大解便成为出大恭,小解则为出小恭。而善于思考和引申的古人甚至将光打雷不下雨的放屁称为虚恭。到后来,连便桶都被称作恭桶了。
于是,"恭敬"的"恭"字就与上厕所联系起来服务于民了,直到今天某些地方或者某些方言还把上厕所称作出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