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是谁的故事主人公(故事简介及来历)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0-31 01:14:57 浏览量: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成语都有历史典故,“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于《晋书谢安传》,讲述的是谢安辞官归隐东山后,又出山做官的故事。

(谢安雕像)

谢安是东晋时期名望最高的门阀望族谢家的成员,无论是出身、相貌还是才学,他都被认为是名士中的偶像级人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

谢家是东晋时期最有名望的门阀望族,谢安作为谢家的子孙拥有贵族的身份。

谢安才学非凡,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第三,谢安以他清朗俊逸的外貌和清雅旷达的性格,不愿追求高官厚禄。

谢安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男人,成为了大家的偶像。据说,他因为鼻炎,在清谈或吟诗时鼻音较重。士人们争相模仿他,故意捂着鼻子吟诗,模仿他的声音。

谢安在士人中备受追捧,同时在达官贵人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在年轻时,他就被朝廷征召为官。

朝中有些人妒忌谢安的才学,屡次在皇帝面前散布谗言。

昏庸的皇帝相信了这些诽谤之言,一会儿提拔他,一会儿又贬谪他。

谢安不愿与小人为伍,也看不上皇帝给他的官职,于是决定辞官回到会稽东山,归隐山林。

然而东晋皇室想要巩固权力,必须得到门阀世家的支持。再加上谢安的声望在外,因此朝廷多次征召他出仕。

尽管官职一次比一次高,谢安都置之不理,坚决不肯应召。

士人们看到他执意不肯入朝做官,只能长叹:“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说,谢安不肯出来做官,天下百姓会怎么样呢?

(苻坚)

公元383年夏天,前秦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

眼见东晋不能敌,晋孝武帝和朝臣们十分恐慌,又想到了谢安。当大家担心谢安不肯应召时,会稽王司马昱站出来说:“安石既能与人同乐,必能与人同忧,这个时候征召他,他必定不会拒绝。”

于是晋考武帝亲自派人到东山去征召谢安,并封他为征讨大都督。

果然,这次谢安没有推托。但由于权臣把持朝政,军阀四方割据,东晋已经变得软弱无力,所能动员的军队不足8万人。

谢安明白以8万人马与前秦的87万大军对战确实很困难。这场战争不打也不行。尽管人数少,但士气很重要。为了鼓舞士气,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派他的侄子谢玄前往前线执行任务。

谢玄率领5000精锐部队夜袭前秦前锋帐营。由于前秦军毫无准备,加之行军一个月,有些人也疲乏不堪。东晋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胜利。

这一战,使得东晋士气大涨,前秦士气大为低落,人心不稳。

(淝水之战)

随后,历史上有名的“淝水大战”爆发了。

当时,前秦军已经紧逼淝水西岸,东晋军无法渡河上岸。

谢玄接受谢安的建议,派使者见前秦的大将苻融,请求秦军退后数里,以便让东晋军上岸,再决一胜负。

苻融认为这个请求不合适,然而前秦皇帝苻坚却认为,“半渡而击之”正好趁着东晋军队渡河时快速剿灭他们,于是同意了谢玄的建议。

前秦军本就士气低迷,未知真相的秦军开始撤退,而后方的秦军认为战败,立刻陷入混乱。

这时候,已经混入前秦军队的晋军将领朱序高喊:“秦军已经败了!秦军已经败了!”前方的官兵们相信了这个消息,立即四散逃离。

就在前秦军队阵势失控之际,东晋军队已经迅速渡河,深入混乱的前秦军阵地,很快击败了苻融。

失去了将领的前秦军队更加混乱,苻坚负伤逃离。

捷报传来后,东晋朝野一片欢呼。为了感谢谢安的计谋使东晋得以保全,朝廷封他为宰相,地位超过了三公。

由于谢安先是辞官归隐,后来又出山担任高官,成就了大事业。人们把归隐后又出任重职的人,或者失势后重新得掌重权的人称为“东山再起”。

至于南山、西山、北山,与此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对应的成语表达“再起”的意思。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商务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